【資料圖】
凝視深淵的吳謝宇,終究還是被深淵所淹沒。5月30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上訴一案二審公開宣判,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此時,距離吳謝宇作案至今已近八載,二審維持原判再次彰顯了弒母者永為人世所不容的樸素道理。從完美的學霸變成惡魔,吳謝宇只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面對疑問,吳謝宇似乎精心講述了一個介于虛幻和真實間的世界,從張國榮跳樓、林黛玉葬花再到《盜夢空間》《嫌疑人X的獻身》,在吳謝宇的敘述邏輯中,似乎殺人已不再那么可憎,弒母的面目也不再那么猙獰。但這套“以情代法”的敘述也讓他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論:為母親“解脫”后自殺,變成了弒母后的“覺醒”——改頭換面浪蕩在風月場里縱橫聲色;以母之名詐騙親友財物被說成是報復父親去世時親友的冷漠——而實際是其父從未求助親友;在作案后安裝紅外報警器以及多個攝像頭,被說成是想親眼看母親“登上天堂”;表示自己有心理障礙,但在一審時又拒絕辯護人申請的精神病鑒定。吳謝宇案至今,輿論場依然有不少為他開脫者甚至支持者,認為是吳謝宇的原生家庭導致了吳的個體悲劇,更有甚者將責任全部推給其母。的確,僅從吳謝宇母親生前的日記就可以感受到其個人消沉偏執對兒子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人性的多元和隱秘決定了一些案件本身的錯綜復雜,這也正是司法不斷完善的動力。但無論法律法規如何縝密細致,永遠不會為弒母者洗脫罪名而留下余白,對吳謝宇人生的共情也無法替代法律對他的審判。在近些年的公共討論中,不乏一些“骨骼清奇”的言論,他們與眾不同的論點也往往能俘獲一批擁躉。這本質上是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精神,希望能在標新立異中重新解構常識。但常識之所以為常識,就在于它有毋庸置疑的天然性。人性的復雜和情感的深沉不是丑惡的遮羞布,在講真相面前講故事,在追尋多元的同時放棄常識,這并非理智而是反智。吳謝宇曾有幾句名言,比如“除了會考試之外一無是處”“幸虧我活在應試教育體系里,而我又恰好很擅長讀書考試,在這體系里我考了第一名就萬事大吉了……足以獲得各種榮譽,足以掩蓋我其他問題……”吳謝宇式悲劇,值得深思。極端的功利主義教育只能培養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傾盡闔家之力培養出的也有可能會是人格不健全的怪胎,他們缺乏中性思考的能力,只會清除“異己”,而不會與“異己”共處,他們與真實的世界有相當大的鴻溝。這也為一些家庭敲響警鐘:孩子成不成為大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成為一個“人”。(來源:新黃河特約評論員:李明)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