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科學城。 |
君實生物研發技術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將實驗大分子蛋白進行提純。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胡冬冬 攝
|
□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吳曈 郝天嬌
從上海外灘出發,約半小時車程,就來到了位于浦東腹地的張江科學城。這里,“張江藥谷”已成長為國內標桿性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和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中央賦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作為生物醫藥產業地圖的“軸心”,張江創新引領作用顯著——歷經多次迭代,一大批“從0到1”、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創新成果在這里涌現。
大力攻關創新藥,累計獲批的國家I類新藥占全國比重約1/5;2022年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指數同比增長約4.81%,逆勢上揚展現韌性……在國內生物醫藥領域,上海“張江藥谷”是一塊金字招牌。
創新與產業“互鏈”,張江做對了什么?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實地探訪張江科學城,采訪多位創新企業負責人和產業工作者,解碼上海通過激活優質的創新資源,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道。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8萬從業者研發人員超兩成
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有4款I類創新藥獲批上市,位列全國第一;2023年一季度,上海已獲批3款I類創新藥,仍保持全國第一。上述成果均來源于張江。
生物醫藥領域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高端人才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的成敗舉足輕重。
在生物醫藥產業上,上海成為全國高地,與緊抓人才分不開。
2012年12月,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實生物”)在位于蔡倫路780號的“張江藥谷”大廈正式成立。彼時,君實生物團隊不到10人,如今,團隊已壯大到超過3000人。
公司副總經理張卓兵說,人才優勢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君實生物,3000人的團隊中,研發人員就有1000人。
另一組數據更加印證了他的說法:
“張江藥谷”目前已集聚超過8萬名生物醫藥從業者,海歸及外籍人才占比超過15%,研發人員占比超過20%;
全球醫藥20強有超過10家在張江設立了開放式創新中心,中國醫藥百強企業超過30家在張江設立了研發中心……
數據背后,是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的充分實踐。
集永久居留受理、審核、發證等工作于一體,聯合多個職能部門設立綜合服務專窗,提供“一門式”政務服務……早在2019年,上海就成立了全國首家專門為外籍在華永居人士提供服務的外國人永久居留事務服務中心。
此外,張江是最早采用多種方式支持留學生歸國發展的地方。如設立留學生服務中心、出臺留學生創業專項補貼政策、創新制度引入外籍人才等;張江還是最早開始建立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的地方;上海在張江探索建立國際人才試驗區,率先實行更開放、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
上述舉措讓包括張卓兵在內的一大批創業者直接受益。
“以人才為例,上海市以及張江園區為各類人才制定了有足夠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幫助企業能夠招到更多有競爭力的人才。比如,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們積極開展一系列新藥研究項目,政府在落戶積分上給研究人員加了不少分。我們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僅這一點就幫我們招引到了很多的研究型人才。”張卓兵說。
■ 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一應俱全
6月18日,記者行走在張江科學城“張江藥谷”,這里寬闊整潔的道路、高密度的綠植覆蓋、不時可見的休息區,給人一種走入一座城市公園的錯覺。
然而,道路兩旁依次立起的建筑物外墻上,印著國內外各類知名藥企的名字,令人猛然察覺:這里是世界范圍內生物醫藥企業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一眾生物醫藥企業在此扎根、成長、收獲,秘訣是什么?
“我們在2012年落戶張江之前,曾考察了國內不少園區,也在其他地方工作過,最終還是決定在張江扎根。”張卓兵說,最吸引他的,不是直接的補貼,而是這里不斷迭代更新的創新生態。
以水電供應等基礎設施保障為例,張卓兵說,在10年前,張江科學城就能夠確保全年穩定不斷供,這對科研人員從事藥物研發工作至關重要。“冰箱里的樣本可能動輒就需經過數年積累,發酵罐一開啟就得連續運行一個多月,沒有穩定的水電氣保障,科研無從做起。”
優良的服務并不僅限于基礎設施上的保障。多年來,“張江藥谷”早已串起了企業服務的整個鏈條:新藥研發所需的藥理、安全評價等公共服務平臺一應俱全;來自全球的新藥研發人才高度集聚,人才招攬“觸手可及”;良好的產業生態里,項目研發、商務合作洽談甚至只需“過條馬路串個門”。
張卓兵向記者舉了一個十分形象的例子,張江藥谷大廈一樓的咖啡店幾乎每天都人滿為患。圍繞“生物醫藥”這個不變的話題,大家在此談合作、聊投資,甚至面試新員工。
如今,“張江藥谷”已經形成了“熱帶雨林”般的生物醫藥創新生態——這里不僅集高端醫療器械、數字研發、創新疫苗等多功能于一身,還有臨床數據、產品展示、創新加速和風險投資的整體布局,覆蓋了從創新研發、臨床轉化、市場準入、產業出海的全生命周期。
張卓兵的切身感受是,在這樣一個環境里工作,科研人員如魚得水。
10年間,在這片創新沃土上,以研制抗體藥物起家的君實生物在中美兩地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僅在張江就有五個實驗室,覆蓋了從早期研發到工藝開發以及商業化的各個環節,研發管線數量超過50項,多項創新藥物研發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第一。
張卓兵的觀點也得到了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的認同。他說,張江生物醫藥經歷多次迭代,幾乎每3到5年,園區就會有新的變化出現。“每一處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鼓勵創新”。
數據顯示,當前,“張江藥谷”擁有生物醫藥創新主體1700家,公共服務平臺100余家。在張江科學城,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的布局,服務企業對接項目、人才培養。
■ 破除企業發展“瓶頸”
制度創新成常態
作為企業家,張卓兵的公司從10個人,到如今超3000名員工。企業的發展壯大,伴隨著對項目土地和辦公空間的實際需求壓力變大。
記者獲悉,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君實生物選擇在位于上海東南方的臨港,建起一座占地80畝的大型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君實生物拿到了臨港新片區第一張藥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已支持了十多款新藥的中外臨床用藥生產。
君實生物的“開疆拓土”不是個例。在張江科學城,“讓好項目不缺土地,讓好產業不缺空間”的承諾既叫得響,更做得實。
近年來,上海深入實施生物醫藥產業“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以解決在張江生根發芽的生物藥企一度因為供地緊張而不得不遷移的問題。
17平方公里,95平方公里,再到220平方公里……這些年來,張江科學城規劃范圍經歷多次調整,產業承載力和帶動力越來越強,為企業家們在生物醫藥產業新賽道上競逐提供廣闊天地。
與物理空間的限制相比,制度的“藩籬”更加容易制約企業家們創新的步伐。為破解發展“瓶頸”,制度創新在張江成為常態。
去年10月,張江創新藥企業華領醫藥研發的糖尿病新藥——多格列艾汀片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成為在上海誕生的“全球首創”新藥。
10年前,華領醫藥創立時,我國的《藥品管理法》只允許藥品生產企業取得藥品批準文號。受此限制,沒有廠房的華領醫藥在臨床試驗方面遭遇阻礙。2016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改革。華領醫藥成了首批試點單位之一,他們將三期臨床試驗用藥委托給兩家企業“代工”生產,節省了自建廠房成本,加速了臨床研究和藥品上市進程。
如今的張江,制度創新已成為常態。2022年年初,浦東首部地方產業立法《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建設規定》正式印發,在注冊指導服務、藥械特許使用、特殊物品出入境監管服務等方面作出諸多新規定,幫助企業破解創新“瓶頸”。
此外,為了讓初創生物醫藥企業更快地走上創新軌道,張江科學城還設置、引入了各類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近500家,近年來還建設了李政道研究所、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等一批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機構,以及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型大學。
開放式創新帶來活力涌動。在上海,依托張江科學城,轉化中心面向大企業開放大科學設施,讓高能級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成果更好“跨越鴻溝”。
上一篇:民航售票網(民航售票)
下一篇:最后一頁